《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石油战争》一书是围绕美俄石油战争展开,进一步对于中东战争,车臣战场,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从而让人们了解了事件背后的真相。让人们通过了解石油, 从而粗略了解了因石油主权的变化,而引起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前言
◆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段历史,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源。相对于孰是孰非之类的道义问题,历史中所蕴涵的经验、教训、规律,对我们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 最终,在1910年美欧两方达成了市场分割协议,标准石油公司占有欧洲75%的市场份额,欧洲集团占20%,其余5%留给其他的公司。
◆ 这就意味着,假如苏维埃政权垮掉,美国人就将控制俄罗斯1/3的石油生产、40%的炼油能力和60%的国内石油市场,在工业时代,这就等于是控制了俄国的命脉——战略产业假手于人就是这个下场,只要价格合适,对方随时可以把你的命脉当商品卖掉。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 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说白了都是能量的转化,这其中必然要选一种能源作为基础。
◆ 在农耕时代,一切生产都是建立在人的体力加上少量水力、风力的基础之上;而所谓的工业时代,从这个角度说最大的进步就是把基础能源变成了矿物燃料。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能源对现代工业意味着什么——没有能源,我们周围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将停滞。
◆ 在19世纪末,英国海军的一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石油对比煤炭的优势:烧煤的蒸汽机要达到最大转速需要4~9个小时,而以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只需要5分钟;同样吨位的船,装满燃料煤需要500人工作5天时间,可是要加满油,只需要12人工作12个小时;
◆ 战争是工业体系的破坏者,但如果发生在“恰当”的时候,也会是产业升级的最佳“协调者”。和平时代,技术更新换代往往面临旧产业已成型、尾大不掉的问题,而战争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手段。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 苏联这套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它的优势一样,同样表现得异常明显:在这套体制中,由官僚组成的行政力量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如基督教的上帝一样——可以主宰一切。
◆ 苏联经济体制最大的问题不在体制本身,而在于“人”。人有信仰,有道德,但同样有利益、有私欲……
◆ 但斯大林在会议中还是特别强调:“谁在石油工业中拥有优势,谁就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主动。”但是,以油代煤依旧进展缓慢——即便是斯大林,也无法杜绝苏共干部的官僚主义。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 赫鲁晓夫似乎忽略了一个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千百年来俄国同样浸淫在“城邦文化”之中——简单地讲,在欧洲人们认同感最强的是自己所处的城邦,而不是国家。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 很多观点都认为,苏联的解体从经济上讲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大跌,由此导致苏联在经济上的崩溃、政权解体。但我们把整个历史铺展开来会发现,与其说苏联是死在石油上,不如说它死在了农业上。
◆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发展的初期,必然会出现工农之间的剪刀差,必然会在资源集中的情况下损害到农民的利益,这并不是苏联的个案。在英国、美国和日本,他们在高速工业化时期也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英国是通过海外殖民消化掉了这个问题,美国是通过屠杀印第安人。苏联的情况则与日本类似,由于缺乏外部空间释放,只能由本国的农民硬抗下来。
◆ 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他们对农业的投入都优先放到了畜牧业上,譬如培养优良的畜种,修建牛羊的棚舍,而最需要投入的农田水利,在历年的投资中只占15.6%。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畜牧业的最终产品是奶和肉,相对于粮食,副食品更容易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领导人的威信度也会因此提高。这样一来,就进一步导致苏联农业计划缺乏培本固元的考虑。
第二章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 石油既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所在,又是国际政治中极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筹码。
◆ 美国在战后能够在西方世界居于统治地位,所倚重的一个是核垄断——美国是第一个搞出原子弹的国家;一个是货币垄断——美元是当时和黄金等同的国际交换货币;第三个就是石油垄断。
◆ 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也搞出了核武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大量的油田在恢复之后开始向东欧廉价输送石油,则打破了美国对石油的垄断,使得东欧国家避免了被美国所主导的美元体系所控制,可以说其意义不亚于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东西也是中苏分裂的产物,这就是大庆油田。中苏分裂之后,如果中国无法打破石油垄断,那么势必会被俄国人捏住命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以一种现在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坚韧毅力,在东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解决了当时的能源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民族尊严,更是对整个国家独立自主的最大限度的保护。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协定》
◆ 一般来讲,这种战略物资的贸易其实是可以附加大量政治条件、可以作为一张政治牌来打的,可在当时的苏联高层眼中只有短期的经济利益,没有长远的政治卓见,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由此彻底被埋下。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 奥运会起源于希腊,希腊文化是西方 文明的源头,因此奥运会在政治上必然存在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个世界上原本也不存在纯粹的体育)
肢解苏联的开始
◆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此时对于美国来讲,已经是粮草齐备——通过石油危机美国已经完成了对欧洲和日本的重新约束,陷在越南的脚也已经安全地拔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只剩下一件——肢解苏联。
◆ 而此时的苏联由于之前的“荷兰病”,已经让自己的经济变得积重难返。在油价大跌前夕,苏联大约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是靠石油来获得的,而又要用这一收入来进口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粮食。
◆ 因为在那段时期,苏联的工业、农业,以及政治体制,几乎没有解决任何结构性的问题,其实质远远没有老百姓看上去那么辉煌夺目,之所以看上去很美,是由于石油财富的掩盖,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都被结结实实地压在了浮华之下。
◆ 国际油价其实跟石油产量并不是完全挂钩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有两种身份,一个就是作为商品,另一个则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炒作对象。大的金融庄家完全可以通过操作期货反向影响实物的价格。
油价危机引爆
◆ 苏联石油消耗真正的大头其实是在军工领域,而在那个时候军工业已经处于一种过剩的状态。
◆ 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其高层一直有非常恶劣的传统,就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打击对方,往往不惜改变整个国家的大战略。
◆ 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落下,第二天,苏联最高政权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
苏联真正的“死因”
◆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73年。
◆ 苏联有着和美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力量,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可苏联的高层在面对美国资本主义物质上奢华的生活时,他们纷纷选择了下跪。这才是苏联解体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因素。
◆ 欧洲的这种城邦文化下,分裂的诉求永远要大于统一,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欧盟就可清楚这一点:虽然有了欧元这个统一货币,但欧洲到现在为止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危机,永远会有某个国家蹦出来拆台、要单过。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欧亚板块的内陆交界处,面积38.64万平方公里。特殊的地质构造赋予了里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也使得她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由此制造出了多个“国际热点”——车臣、南奥塞梯、阿富汗……
◆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俄罗斯牢牢控制了高加索山脉,由此南下就可以进入到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无论是谁,只要控制了这两块高地,则整个中东地区就会处于谁的掌控之下。
第一次车臣战争
◆ 由于经济崩溃,违法犯罪活动竟然成了这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假币、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奴隶贸易。
第二次车臣战争
◆ 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比和平更美好的东西,但绝对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东西。
◆ 此时人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位慈祥、和蔼、儒雅的圣父或是圣母,这并不能为俄罗斯民族找回尊严和安全感,只有意志坚定、行事果断且富有责任心的硬汉,才能支撑住危机中的俄罗斯。而普京恰恰就是俄罗斯所需要的领袖人物。
◆ 严格来说,国与国之间在战略层面并不存在“误解”,对方对你的敌视并非因为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你是“你”,面对这种局面,强有力地回击才是明智的,至于形式则是细节问题。
第四章 经略中东
◆ 无论你的意识形态怎么变,无论你社会的利益分配模式怎么变,但是国家地缘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不可能变的,这是由你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 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不想让任何人插手,其中也包括英、法。此时英国在中东的根基尚未完全被去除,如果不把英国人挤走的话,美国日后的中东战略必然会面对很多来自欧洲的掣肘。
◆ 以色列在二次中东战争以后成为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之一——经过这件事之后以色列人明白了谁才是中东真正的主宰,美国人也意识到以色列完全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彻底截断苏伊士运河,如此一来,两个国家走到一起就再正常不过了。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只有把产业链做得足够长,才能保证财富分配尽可能公平,而只有工业化才能保证较长的产业链,单纯的资源性经济很容易导致贫富分化
◆ 根据《戴维营协议》规定,以色列把过去夺取的西奈半岛的69%的土地归还埃及,而作为回报,埃及向西方国家完全开放投资市场。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正式建交,整个中东的局势由此彻底逆转,苏联的势力开始一退千里。
◆ 苏联的好日子全部依赖于石油贸易,可恰恰由于失去了对埃及的影响力,未来苏联在同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这些产油国的博弈中也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就意味着苏联彻底失去了石油的定价权。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 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无原则的妥协最终直接促成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
◆ 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得以在科威特、沙特长期驻扎军队,而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二石油的生产已经集中在了这里,这就等于石油的定价权被戈尔巴乔夫白白地送给了美国人。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 中东地区、里海沿岸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这三块产油带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分别占全世界储量的65%和73%。
第五章 寡头战争
◆ 霍多尔科夫斯基是由于自己的犹太血统,在大学毕业之后被军工企业拒绝录用,接着通过在国内出售电脑,攫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整个就是一“中关村”草根成为大富豪的励志故事。简化版的故事中,每一个元素都是真实的,但它却没有告诉我们,其实权力和人脉才是霍多尔科夫斯基起家的关键——霍多尔科夫斯基有句名言,“成功不是靠钱,是靠你有没有后台。那时,你必须得到政治保护。”
依靠混乱崛起
◆ 这个时候政府需要钱,国企也需要钱,霍多尔科夫斯基于是就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最大债主——只有通过梅纳特帕银行才能获得贷款,国企才能生存下来,政府才能正常运作。
是危机?还是机遇?
◆ 1996年叶利钦能够在种种社会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得以连任总统,就是七大寡头支持的结果;即便是普京的上任,最初同样也是得到寡头们的支持。在当时,无论你是谁,只要得罪了他们,你在这个国家都将寸步难行。
◆ 俄罗斯和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个民族的行事风格往往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没有任何“中庸”可言。
石油保卫战
◆ 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很快就将矛头指向了寡头阶层。在2000年接受英国记者弗里兰采访的时候,普京就说:“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政府主义,那我很 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普京表示,“要把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掉”。
◆ 普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底气,同时向外国政府、跨国企业和本国的官僚集团、寡头集团等抱有如此强硬的态度,除了强力机关的忠诚之外,还是因为有强大的民意作支持。
◆ 然而国有企业经过反复恢复,它的产值也仅仅达到了俄罗斯GDP的25%,而俄罗斯政府的税收,几乎全部来自于这“25%”,这意味着占GDP总量75%的私人企业对于国家几乎没做任何贡献。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 政治就是这么回事,在你大获全胜之后,你可以进三退二,但是当你处于不利情况的时候,你必须寸步不让。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 有这样一种说法:全世界80%的分歧,其实都是来自对名词的理解。
◆ 现在的欧洲,其实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理解了这一层,再去看相关的新闻就好办了——直接拿齐、楚、燕、韩、赵、魏、秦往上套,基本就能看透个七八分。
◆ 像吴起,先在魏国,后到楚国;商鞅本是卫国人,在魏国做丞相公叔痤的幕僚,发现魏国没有前途后又转入秦国,最终做了秦国的大良造……这种行为在现代我们是不敢想象的,在今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一个外国人成为中国的高级官员,这是因为那时的“国”和如今的“国”压根儿不是一个概念,如今的中国,政治疆域和文化疆域是基本重合的。
◆ 在历史上,欧洲人在面对东方文明的压力时,多多少少能够做到一致对外;而在欧洲内部,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度非常有限。
俄罗斯篇
◆ 从历史上来讲,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价值相当于中国的东北三省。
◆ 由于没有山川阻碍,唯一能让俄罗斯在地缘上有安全保障的只有距离了,换句话说就是国土纵深越大越好。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俄国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向西和向南不断和邻国交战,开疆扩土以增加战略纵深。
◆ 乌克兰还是欧洲最大的粮仓,拥有几十万公顷的黑土地,而且对于国土普遍处于高纬度地区的俄罗斯来讲,乌克兰是纬度最低的地方,这里水热条件是整个苏联最好的,在赫鲁晓夫时代之前,乌克兰一直是苏联最大的小麦产区。
◆ 简而言之,控制克里米亚半岛也就控制了黑海,而黑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可以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
乌克兰篇
◆ 现在乌克兰是整个欧洲地区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还赶不上中国西北地区的偏远省份,而严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 寡头经济之下,总统对于国家的掌控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幻想”。寡头们不仅仅有行业上的划分,在地域上同样是“占山为王”,每一个寡头都有自己的“疆域”。他们是否服从于基辅,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判断。
◆ 乌克兰如今的乱局在其独立的那一天就几乎已经注定,仅从国内来看,中短期内,或许可以有所缓和,但绝不可能根除。
西欧篇
◆ 这就使得欧盟虽然从外部看很像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体,但其内部却是多头管理、多头政治。一个体系之下如果人人都说了算的话,那么最终谁也说了不算。
◆ 他们一方面希望俄罗斯加入欧盟: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大资源出口国,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你几乎都可以从俄罗斯找到,除了钨和镍以外,俄罗斯几乎没有哪种资源是短缺的;
◆ 在经济运行当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我们不能因为人要消耗自然资源,就把人口视为负担。你需要人来生产东西,你还需要人来买东西,打仗同样需要人作为兵源。
◆ 德国36%的天然气进口自俄罗斯,石油则高达39%——不仅仅是德国,整个欧盟30%的天然气和35%的石油都来自俄罗斯。
美国篇
◆ 美国的“旧大陆”战略其实可以看作是当初英国“大陆政策”的放大版本——你没法对它们实施全面的军事占领,但你可以让它们彼此之间斗成一团。一句话就是不能让欧、亚、非三洲联合起来,必须让这里维持分裂的状态。
◆ 对于俄罗斯,美国的短期目标是不能让俄罗斯和西欧走到一起,远期目标则是让俄罗斯“巴尔干化”:不光要分裂彼此之间,还得征战不休。这样才能使欧亚大陆的中部始终维持混乱状态。
◆ 而俄罗斯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这个管道,都是从乌克兰境内过去的,俄乌之间一打起来,这条管道就必然会受到波及。而能源供应如果无法维持稳定,欧元自然也就难以保持稳定。
尾声
◆ 按照资本的趋利属性,各种资源同样会迅速集中于石油出口领域,因为这个领域赚钱最容易。
地缘战略
◆ 归结起来,当我们需要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副地形图远比行政区划图更加有用,国家利益不会因为地图上那些窄窄的线而停止延伸。同样,地缘的特质,也不会因为你的信仰、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石油战略
◆ 如果在未来,能够建立一个以关中地区为核心,辐射至内蒙古、新疆乃至中亚诸国的工业经济带,那么整个欧亚大陆的格局,都将因此出现根本性的良性改变。
◆ 现在总提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发行的货币要在世界上被其他国家承认,你必须得给人家一个承认你的理由。前面的章节提到过,美元如今的地位来自于三大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的高端产业——诸如微电子、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材料;强大的农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而这三样,无一不是以工业作为支撑的。
◆ 2014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状况: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备原油1243万吨,约合 9100万桶。这一数字可以说是相当不乐观的。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耗量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而美国目前战略石油储备容量为7.27亿桶,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仅为美国的12.5%,
◆ 目前的低油价对俄罗斯而言无疑是一个严重冲击,而对中国而言,则无疑是一个弥补储备缺口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大量买进国际原油和全力加快储备设施建设,如今是当务之急。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 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通过比较高的社会福利给老百姓的生活兜底,同时执行低税收政策。 通过 这 一增一减,来保持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再通过国内市场来拉动国内制造业。
后记二 中东之王
◆ 至于沙特,石油资源给它带来了丰厚的财富,然而问题在于这个国家富而不强,国内基本没什么像样的工业,从日用品到弹道导弹,解决方式都是靠买。
◆ 里外一算,我们会发现,在中东几个主要大国中,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的,恰恰就是伊朗。
◆ 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伊朗会被美国重点照顾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鼎合网配资,OTO配资,维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