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2025年7月初,一段央视军事视频突然上了热搜。不是因为战机编队有多帅,也不是哪个飞行员讲了故事,而是因为——画面里那台歼-16,露出了它的“心脏”:一台完整裸露的国产涡扇-10改进型发动机,被毫无遮掩地拍了个正着。
这场“露脸”,可不是随便的“走光”。了解这个领域的都知道,发动机是军机的命脉,一直以来几乎没公开过核心细节。这次央视不仅拍了,还特意给了特写。这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是现在?为啥是歼-16?而更关键的,是这背后那条我们走了二十年的路——现在,终于可以拿出来给人看了。
这事儿真不小。
2025年6月22日清晨,央视军事频道播出了一段关于东部战区空军某旅地面保障演练的新闻视频。原本是例行拍摄,结果一帧画面引爆了军迷圈:歼-16战机下,一台涡扇-10改进型发动机正进行维护,整个裸机状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镜头前。
没有遮挡、没有模糊处理,就这么直接拍了出来。
你说巧不巧?过去几十年,这种画面从没在央视出现过。甚至在航展里,国产军用发动机都很少“真身示人”,不是盖着布就是远远拍个角度。这一次,不仅没遮,还给了特写。这动作要没点底气,谁敢放?
稍微懂点航空发动机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秀技术”,这是“亮底牌”。
我第一反应是:它,成熟了。
涡扇-10,也叫“太行”,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2006年定型,那时候说实话,能飞就不错了。性能跟不上、故障率高,推重比也不理想,更别说和美制F110、俄制AL-31这些“老油条”比了。
但它是我们自己的。
哪怕一开始是“心脏病”,我们也得咬着牙用。因为那时候,买来的发动机,随时会断货。俄制发动机维护成本高、寿命短,关键时刻还可能被卡脖子。说白了,哪怕是“差不多能用”,也得自研。
所以太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拿奖的,是为了“活下来”。
时间来到2015年,转折来了。
那年,中央把航空发动机直接定为“国家重大专项”,不再是哪个研究所、哪个军工厂自己琢磨,而是整个国家开始“上系统了”。紧接着,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把设计、试验、制造、材料、工艺、售后保障全都统一成一条链条。
以前搞发动机是“谁都想做,谁都做不成”。航发集团成立以后,变成了“所有人,围着一件事干”。
从2017年开始,涡扇-10系列进入密集改进期。改材料、调结构、换控制系统、提升热效率……每年都在版本升级。到2023年,终于有了个说法:歼-16,开始全面换装国产发动机了。
这不是实验室演示,也不是部队试用,而是真正部署在主力作战旅团的那种。
据《解放军报》2024年1月报道,歼-16在多个东部战区基地正式列装涡扇-10改进型号,任务出动频率高、维护数据稳定、起降性能达到预期。一句话总结:已经能打仗了。
为什么是歼-16?而不是歼-10、歼-20?
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歼-10是单发机,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更高,前期太行还不够稳定。而歼-20那是五代隐身机,对发动机指标要求更变态,目前还在等涡扇-15彻底成熟。
歼-16就不一样了。双发,冗余高,机体空间大,改装灵活,而且是典型的“干大活”的机型——电子战、远程打击、伴随护航……任务全靠它。这类平台,最适合用来“验证成熟发动机”。
所以自2023年中旬起,多家媒体包括观察者网、新华军事都陆续披露,歼-16批次换装涡扇-10已经在多个空军基地展开。到了2025年,这事已经不是“新闻”,而是“常态”。
而央视这次把它拍出来,可能也就是觉得:该亮了,没啥好藏的。
这技术背后,是一整个国家在支撑。
别光看发动机亮了,背后那张“工业地图”才是真的硬核。涡扇-10的成功,不是某个团队牛,而是整个科研系统、制造体系、供应链、部队测试、政策顶层联合拉起来的。
材料是国产的,控制系统是国产的,试验平台是国产的,连那个高温涂层,都是国内某高校研究团队熬了三年才搞定的。2024年《科技日报》曾采访一位参与燃烧室项目的工程师,他说,为了提升燃烧效率,他们一个喷嘴测试了上千次,才找到最优角度。
你说他们是“科研人员”?我觉得更像是“工业战士”。
还有一大批看不见的“小企业”,负责做轴承、喷嘴、密封件。他们的名字你可能从来没听过,但缺了他们一个螺丝都拧不上。航发集团这几年做得最多的事,不是搞宣传,而是“下基层”——一线盯质量,驻厂改工艺。就为了让这台发动机,不光能飞,还能批量飞、稳定飞、随时修。
当然,央视这次敢拍,也不只是技术上的自信。
更深层的,其实是战略层面的判断——我们到了可以“正面曝光”的时候了。
过去你要拍发动机?最多给个远景。现在直接给裸机特写,还配了地勤操作流程。这种“放开”,必须是各方都拍板通过的。不只是航发集团点头,空军点头,媒体点头,背后还有更高层的战略考量。
你说现在国际局势复杂,技术封锁加剧,敌对势力盯得死死的,为什么还要展示?
我个人觉得,就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不再是“弱项”,而是“底牌”。
你可以来看,可以拿专业视角分析,但我们不再回避,不再怕你看得太近。
有趣的是,这次视频放出来后,网上的反应也很真实。
一开始有些人质疑:“央视是不是摆拍?”、“是不是选了最好的那台发动机拍的?”但很快,大量专业分析跟上来了。从外观结构、喷管收敛角、管线布局,到尾喷片涂层细节,全都进行了技术级拆解。结果发现:这款涡扇-10改进型,确实已经不是“试验品”,而是“工程成熟型”。
甚至有军迷在知乎发帖感慨:“以前觉得我们永远赶不上,现在突然意识到——也许已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我挺认同这种说法的。
现在再回头看那段视频,感觉完全变了。
那不是一次“军事新闻”,而是一种“技术宣告”。不是“炫耀”,而是“报平安”。
我们不再害怕发动机成为软肋,也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地“藏心脏”。它已经走进实战、走进日常、走进镜头——这就是最大的自信。
而这份自信,不是靠一两年砸钱砸出来的,是靠二十年熬出来的、啃出来的、飞出来的。
所以,这次露脸,不是“偶然走光”,是“顺势亮剑”。
我们知道,还有差距。美制F135的推重比依然领先,隐身性能、热管理、智能控制系统也还有技术壁垒。但那又怎样?
从“买不到”,到“能造出来”,再到“敢拿出来”,这一步,我们走了近20年。
这一步,值了。
鼎合网配资,OTO配资,维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